恐惧、探索与社会反思——《美国恐怖故事第11季》
今天聊聊美剧《美国恐怖故事第11季》。
片名American Horror Story Season 11 / American Horror Story: New York City / AHS:NYC (2022),别名美国恐怖故事:纽约。
从第一季的《谋杀之家》开始,观看《美国恐怖故事》便成为了我每年的期待。
它不仅是一部剧集,更是一种独特的体验,一种让人心悸的探索。每一季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度,但这一季,它更是达到了新的高度。
本季的故事设定在1981年,讲述了一个连环杀手在地下夜总会中肆意妄为,以纽约的同性恋群体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血腥谋杀。
故事融入了时代氛围,揭示了那个时代隐藏在繁华背后的阴暗面。
故事以深柜警察帕特里克和出柜编辑吉诺共同追查皮装杀手大老爹为起点。
这对模范夫夫的关系也因帕特里克无法坦诚面对自己的内心而变得紧张。
在追求真相的过程中,一位年轻人亚当出现在帕特里克和吉诺的生活中。亚当的同性恋室友萨利突然失踪,亚当为了找到萨利,揭开真相,不惜一切代价地寻找帮助和线索。
尽管“大老爹”作为一个针对同性恋男性的皮革杀手在理论上非常有趣,但总体略显乏味。
这一季的故事发展相对较慢,与之前的《美国恐怖故事》中充满都市传说和乡村传说的风格有所不同。相反,本季更像是一部《真探》式的故事,带来了一种更为复杂和深入的探索,而非仅仅是常见的恶梦。
其中,艾滋病的故事情节占据主体,反应的是当时真实生活中的恐惧、阴谋和偏见。这一季的基调比以往的《美国恐怖故事》系列更加严肃,更加注重探讨社会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浴池是20世纪80年代同性恋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因为大家害怕AIDS病毒的传播而关闭。
本季《美国恐怖故事》与其说是简单的恐怖故事,不如说是对社会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思。
这种恐惧植根于我们的创伤记忆,以及我们此时此地生活的巨大不确定性。
与以往几季不同,本季的故事并未过多依赖超自然元素来营造恐怖氛围。它选择了一条更为现实、更为贴近生活的道路,深入挖掘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这种恐惧并非源自于鬼怪、魔法或是外星生物,而是源自于我们对于社会、人性以及未来的忧虑。
故事中,那些看似平凡的场景、人物和事件,都成为了恐惧的载体。它们在我们的安全空间周围徘徊,如同阴影一般时隐时现。这些阴影并不是为了吓人而存在,而是为了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不好记忆。它们会在不经意间跳出来,打破我们的平静,让我们措手不及。它们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让我们痛苦、无助和恐惧的时刻,让我们意识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不确定性。
所以,从广义上来说,这仍然是一个鬼故事。只不过,这次的“鬼”并非来自另一个世界,而是来自我们自己的周围。
在第3集中,剧情提到了“回形针行动”(Operation Paperclip)。
这是美国军方和情报官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防止德国的军事、科学和技术研究成果落入前苏联盟友手中,而发起的一项重大计划。他们不仅带走了德国的军事技术,更将约1600名德国科学家及其家属带到了美国。
这些科学家们在冷战期间为美国效力,他们的智慧与才华成为了美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柱。他们不仅帮助美国开发了强大的火箭技术,还为美国的生物化学武器库做出了贡献。
1932年,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图斯基吉学院,公共卫生局展开了一项名为《黑人男性未经治疗梅毒的图斯基吉研究》(Tuskegee Study of Untreated Syphilis in the Negro Male)的实验。这项研究旨在探究梅毒病毒的晚期发展情况,涉及600名黑人男性。原计划只有六个月的研究时间,然而,这项实验却延长了40年之久,直到1972年美联社爆料后才被迫停止。
在这40年里,参与者们并未被告知他们曾接触过或患有梅毒,也没有得到任何治疗。更可怕的是,当青霉素成为治疗梅毒的标准方法时,这些参与者仍未得到有效的治疗,甚至没有被告知已经有了更好的治疗方法。
这个事件引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愤怒与谴责。在国会听证会、联邦立法和数起庭外和解之后,时任美国总统的比尔·克林顿正式为这一事件道歉,并向图斯基吉大学拨款20万美元,用以建立一个研究和医疗伦理问题的中心。
趁着还年轻,不要想着怎么死,要想着怎么活。
这次故事中的恐惧源自角色们无助感,他们渐渐发现有某种力量专门针对他们,然而却束手无策,因为没有人愿意倾听他们的诉说。
当亚当乘坐地铁时,一位神秘的老妇人突然尖叫道邪恶即将降临,这句话在他参加波西米亚诗歌朗诵会的那个晚上再次回荡在他脑海中。
本季的恐怖并非来自常见的残忍银幕杀戮、幽灵的突然出现,而是对险恶事物的恐惧构成了本季的核心,深入探讨了更黑暗的主题。
这部作品并非一部传统的恐怖剧,然而它却以独特的方式深入挖掘了人性中更阴暗的面向。通过角色们的无助和恐惧,我们被引导进入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世界,思索着人类与邪恶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将“大老爹”看做是具象化的艾滋病毒。
有关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并不少见,《费城故事》(Philadelphia ,1993)、《平常心》(The Normal Heart ,2014)、《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Dallas Buyers Club ,2013),都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同性恋群体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刚开始时,无论是同性恋社群还是广大群众,对于艾滋病毒的了解都非常有限。人们只能将这种无法治愈的免疫系统疾病视为无情的杀手。一些反感同性恋群体的人还在毫不在乎的看乐子。
他们不仅要面对疾病本身的威胁,还要应对来自社会的歧视和偏见,这才是最艰难的部分。
关注艾滋歧视,
反思恐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