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之月,万物并秀。”近日,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持续热播的《简牍探中华》也以勃发之姿,唤醒年轻观众对简牍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掀起“简牍热”“历史热”。作为首档聚焦简牍的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采取“实地探访+实景戏剧+文化访谈”的创新表现形式,对中华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作出新的回答,称得上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这几年文化类电视节目不断涌现、“爆款”频出,每逢一次文化节目热就是一次向大众传播、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年轻人是未来,他们知道得越多,对历史的认知就越深,误解就越少。有幸担任《简牍探中华》文化访谈嘉宾,在与创作团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他们严谨细致的创作态度,以及纵深挖掘、横向观照的创作决心,这也很好地体现在了节目最新两期对悬泉汉简的精彩呈现上。
作为一名历史研究者,很多时候我不希望历史是用来抒情的,而要用来讲事实。如果回望历史,我们也许无法忽视这样的事实:人们能够记住的大多是由男性主导和串联起来的故事。其实翻阅传世文献和出土简牍就可以看到,到处都有女性投身社会生活,推动历史发展的身影。两千多年前,联合乌孙是汉武帝打击匈奴,实施“断匈奴之右臂”计划的重要环节,奉命和亲乌孙的解忧公主由此登上历史舞台。她与侍女“冯夫人”的真实过往被悬泉置小吏们书写在悬泉汉简上,为后人看见中国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智慧、力量与贡献埋下一颗颗“彩蛋”。
《简牍探中华》节目基于此,结合悬泉汉简原始记录和史书记载,生动再现了解忧公主和冯夫人的家国大义,让方寸简牍上寥寥数笔的“她们”重新被提起,重新被认识。解忧公主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她在乌孙生活半个多世纪,凭借聪明智慧和卓越的政治才能为加强、巩固汉室与乌孙的关系作出重要贡献。被尊称为“冯夫人”的冯嫽则是解忧公主的得力助手,她常以使节的身份巡行西域,在乌孙局势动荡之际,曾以整装待发的汉军作为谈判筹码,避免了汉乌之间的一场浩劫。从罪臣之后、普通侍女到有胆有识、名垂千史的巾帼英雄,用今天的话来说,解忧公主和冯夫人非常具有“大女主”风范。历史塑造着她们,她们也书写着历史,在漫长历史的时空中如繁星般闪耀。
我们常说要让文物“活”起来,具体怎么做?《简牍探中华》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思路。无论是在内容选择,还是在表达方式上,节目都没有选择舍弃历史的深度,经反复打磨后,真正做到了不只是让观众“看得见”,更“看得进”“看得懂”。例如,节目从行路人和守路人的双重视角出发,通过演绎置啬夫“弘”在悬泉置的成长经历,展现出一代代啬夫在悬泉置的平凡坚守;同时又在“弘”和长罗侯常惠的对话间,巧妙带出了苏武、相夫公主、解忧公主、冯夫人等往来于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历史人物。在节目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弘”和长罗侯常惠,一个是默默无闻的基层官吏,一个是书于史册的汉朝名将,看似毫无关系的两人,因为悬泉汉简的出土而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将古代丝绸之路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繁荣景象与历史传奇娓娓道来,使得节目更富有张力,也更加可感可触。“有的人,生来是为了走更远的路,有的人,生来就是为了守着这条路”的真情奉献与“大汉不老,悬泉不老,我们不老”的真挚情怀,经过两集节目内容的生动诠释足以引发观众的共情和共鸣。
总体来说,《简牍探中华》灌注了创作团队的智慧心血,节目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将晦涩难懂的简牍文献变成了一个个重现的历史场景,帮助观众理解简牍背后蕴含的情感和故事,有力实现了艺术创作和历史的有机融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优秀实践成果。(作者:蒙曼,系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免责声明:
中国网娱乐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